3月12日14时45分,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的经济和过去若干年相比较,目前增长速度是低了一些,但同时中国经济面临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把这种新的状态叫做新常态,这也是领导人所用的词汇。“新常态”是一种常态,不是一种特殊的、有问题的状态,因此不一定说货币政策的提法需要一个新的提法。
目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但是,对于什么是“新常态”,很多人并没有确切的理解。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新常态”,就应该突出“新”。周小川作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经济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对新常态的解释,澄清了错误的思想认识,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新常态。
正确认识“新常态”,就要把“新常态”放在时代背景下来看。这种时代背景正如周小川所说的,中国的经济和过去若干年相比较,目前增长速度是低了一些,但同时中国经济面临一个新的阶段。“新常态”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增速降低了,一个是新阶段。把握了这两个特征之后,我们再谈“新常态”,对一些问题就会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首先,“新常态”下,对经济增速要有一颗平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如今,经济增速放缓是正常的。面对经济放缓,如果再片面地追求高速度,采取强刺激,显然就不是“新常态”,而是一种特殊的、有问题的状态。不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考虑产能过剩,不考虑能源问题,通过强刺激拉动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是一时的,会给接下来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麻烦。在干部考核上,中央已经不再唯GDP论英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年代过去了,过分看重报告中的数字,有些过时了。
其次,“新常态”下,要多考虑科学发展。这些年,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是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结下的苦果。史上最严环保法今年初正式实施,旗帜鲜明地对危害环境的行为说不。在这样的形势下,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在上项目时,就要考虑到环境成本了。只有科学发展才有出路,想承接污染企业、“两高”企业、产能过剩产业,显然走不通了。
第三,“新常态”下,要尊重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落后,为了发展经济,许多地方无视客观规律,盲目地上项目,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既然过去走了许多弯路,在新阶段,就没有理由再走弯路。违背客观规律,已经受到了惩罚,这样的教训该记取,而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为搞政绩工程,再违反客观规定。“新常态”下,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
“新常态”,归根到底,是一种常态。既然是常态,就需要我们用平常心看待。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新常态”,科学地看待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