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珠三角,寻找发展多元“引擎”


创新驱动发展是否是珠三角地区的“专利”?不!全国两会期间,粤东西北地区的广大代表同样在热议这一话题,他们纷纷表示,粤东西北地区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根据自身条件定下正确的发展方向,各市同样有机会享受创新带来的强大增量。
有代表认为,相比于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更需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在科技创新之外,配合以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推动整体创新环境建设,未来走出与珠三角地区不一样的道路。
“不断解放思想,定能找到机会”
“粤东西北地区需不需要创新驱动发展?我认为更需要!”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表示,这些地区不仅要着眼于科技创新,更要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而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经济格局的颠覆也给粤东西北地区更大的机遇,“我知道揭阳有一个电商村,原来什么基础都没有,一群年轻人用新技术做起来了。这说明粤东西北地区不断解放思想,定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顺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任何地区都应该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广东经济正面临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我们强调‘创新驱动’,就是希望创新型经济逐步成为主动力,从而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改造,构建起新的产业体系。这是一种主动的发展而不是被动的改造,这是一种全面的革新而不是部分的调整。”在她看来,粤东西北地区必须尽快形成新的发展理念,补齐短板,才能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汕头市市长郑人豪非常赞同:“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和资金投入。粤东西北地区绝对不能有畏难情绪,只有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我们的传统产业才能逐步实现节能、增效,从而焕发生机;只有通过加快创新发展,我们才能不断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向产业链更具附加值的地方延伸。”他向记者表示,汕头的民营经济底子和佛山差不多,只要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一定会大有可为:“过去的一年,我们的民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达到180亿元,在全省范围内都可排到总量第二了,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创新潜能!”
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市市长王中丙表示,该市正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平台,以求在这一轮的发展中抢占先机:“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那就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想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湛江绝对不能缺位。”王中丙表示,湛江以前建立过一些产业孵化器,但如今需要更高的平台发挥科技优势。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湛江正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推动湛江钢铁、石化、造纸、家电、制药以及水产这6大产业的集聚,大力建设“南方海谷”,从而为这一轮的创新驱动发展找寻多元引擎。
“提升发展质量,还需苦练内功”
面临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的考验,粤东西北地区表现出敢抓机遇的勇气。但在补齐经济发展短板的同时,粤东西北地区需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苦练内功,大幅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广东省现有9个国家级高新区,全部集中在珠三角城市,没有一家在粤东西北12市。这就是差距,我们要承认。”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市长彭建文表示,要想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快各项创新要素的聚集,正因为如此,河源市高新区的地位就显得尤其重要,“该区即将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河源吸引各种战略性、创新型国家重点项目增添砝码”。
由此可见,不断提升发展的“科技含量”已成粤东西北各地的共识,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代市长郭锋表示,该市一直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产业研究与开发、知识产权等6个科技专项,并进一步抓好自主创新财税配套政策的落实。
与此同时,清远还确立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清远当前拥有省级创新型企业(含试点)14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高企数量在粤北山区排第2位,在全省排第11位。”郭锋还透露,2014年,清远新认定57个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增长54%,其中新材料技术等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的93%,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成清远经济增长新亮点。
要想推动一个地区科技研发水平的提升,吸引人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彭建文颇有感触,他在采访中反复表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也是粤东西北地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另一个短板,相比于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吸引高层次人才可能需要另辟蹊径,“我觉得还是要强调价值留人,让他们有发展的舞台,充分实现人生的价值。”他表示,河源会出台各种举措,给这些创新型人才和企业更具扩展性的舞台。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市长丘志勇十分认同,他认为,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粤东西北地区要想吸引他们非一日之功。不过,阳江市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将根据自身优势,真正引进一批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转型升级的高端企业,采取重点引进的做法,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突破资源瓶颈,不能单打独斗”
不难看出,粤东西北地区将发展引擎切换到创新驱动上,离不开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借力珠三角地区各类资源,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动模式,毫无疑问是粤东西北各市的补强关键。
“要突破现有的资源瓶颈,不能让粤东西北地区‘单打独斗’,珠三角地区对粤东西北的‘传帮带’十分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潮州市市长卢淳杰表示,这意味着今后的对口帮扶将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不可能每一个城市都能拥有顶尖的高校、研发以及金融资源,但通过一个更加科学的分享机制,就能充分盘活这些资源,粤东西北地区也能进一步共享珠三角地区的各项公共资源。”
他表示,不少潮州企业早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子:“它们自发地与珠三角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起合作机制,通过远程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双方交流十分频密。”卢淳杰表示,正是凭借着多元借力,该市走出了潮州三环等多家成功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它们作为推动创新的主体,成为潮州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
全国人大代表、汕尾市市长吴紫骊表示,作为粤东的欠发达市,汕尾须借科技驱动东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深汕特别合作区就是这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圳是全省乃至全国备受关注的创新城市,而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我市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服务以及教育科技等具有‘创新气质’产业的重要基地。”吴紫骊介绍道,近两年来,一大批来自深圳的创新企业在特别合作区落户,给汕尾带来巨大活力。该市与清大生物科技、清华同方科技等高科技公司签订了19个项目投资协议,签约投资总额达到308亿元,今年还将有50家左右的企业进驻该市。
吴紫骊还表示,为进一步发挥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的作用,希望能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创新示范区。
■创新样本
▶汕头
创新产学研相结合,助推产业技术升级
“近几年来,我们与当地40余家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其中与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M7B-1300Q数字化高效高性能多层共挤包装膜吹塑成套装备’,获得了汕头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给企业创造了3500多万元的经济收益。”说起研发成果的收益,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负责人很有底气。
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正是通过“以项目为纽带、多方参与、按投入比例承担风险、按实际贡献分享成果”的合作模式,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助推产业技术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也是汕头市进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与40余家企业合作研发成果带来巨大收益
据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建设了4个实验室,围绕机械创新设计、智能测控技术、制造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研究方向开展技术研发,掌握了一批面向轻工装备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同时,该研究院有3个技术服务中心,能够对轻工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如精密加工、检测分析、人才培训等。在人才配备方面,研究院现拥有专职或兼职技术人员48人,其中48%以上的员工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研究院的这些硬件配备,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建设起来的。”该研究院负责人说,在成立之初,该研究院成立粤东轻工装备产业技术需求调研工作小组,深入汕头有代表性的50余家轻工机械产品生产企业开展细致的调研工作,并走访各政府、协会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调查摸底,以市场需求作为该研究院科研和技术研发的发展方向。
项目的提出单位可以是拥有待转化技术的高校或研发单位,可以是有技术需求的企业,也可以是该研究院根据市场需要提出。近几年来,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以这种模式,与汕头华鹰软包装设备总厂等40余家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研发成果给企业带来了千万元规模的经济收益。
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具国际竞争力平台
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正是汕头市创新发展的代表模式。根据海湾新区及华侨试验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规划,汕头将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强研发资源汇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以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主要方式,打造一批集研发设计、成果转化、产品检验检测、专业技术服务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汕头市政府已经与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组建了轻工机械、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LED照明产业、电力电器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了功能性薄膜研发基地等产学研示范基地。市内企业与全国37所高校、17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南方日报记者 黄学佳
▶河源
借创新驱动谋“绿色崛起”
神舟六号飞船控制中心、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上海证券交易所……它们因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雅达电子与河源联系在一起。雅达电子正是看中了青山绿水选择落户河源,该公司长期致力于电力、温度、湿度等传感器及智能电力监测仪表的研制和生产,技术在国内领先,拥有几十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宁可黄土一片,也不要低端产业。”河源市虽然“后发”,但对转移而来的产业很挑剔,正是这种坚持,让河源引入了一大批高品质企业。雅达电子正是河源市创新驱动的一个缩影,也是河源“绿色崛起”的最好注解,该市去年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在全省排名双第一。
精密元件用万绿湖水冲洗
雅达电子生产的YD2000智能电力监测仪,是国内最先进的智能电力监测仪之一。国家有关部门曾专程派出技术小组到雅达电子实地考察,对YD2000智能电力监测仪的各种功能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检查,并拍摄成录像带回北京,最后神舟六号生控室决定选用YD2000智能电力监测仪。Y02000智能电力监测仪只是该公司科技创新研制生产的众多产品之一。
创新是雅达电子市场决胜的核心因素,该公司组建了省级“广东省智能电力测控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产品目前广泛应用于大亚湾核电站、深圳地铁、广州地铁等对产品质量有严格要求的重要场所,并为艾默生、中兴通讯等著名企业提供产品配套,在通讯机房、移动基站等动力与环境监测系统中,也大量使用了雅达品牌的产品。
全力打造“广东绿谷”
河源虽然“后发”,但正给创新驱动以足够的发挥空间。河源提出要把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到企业主体,全力打造“广东绿谷”。目前河源园区经济正走一条“点上发展、面上保护”之路。“点上发展”是工业基本集中在园区,发展“用地少、效益高、创新多、能耗低、生态好”的新型工业,“面上保护”是在园区以外严格实行生态保护。
虽然河源“一园六区”招商引资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对污染企业从来都是一票否决。正是因为对绿色发展的坚持,一批具有产业导向性、行业带动力的优质企业相继落户河源。即将进场施工的中兴通讯河源基地拟投资100亿元,这将带动软件、芯片、触摸屏等一系列配套产业,相关产业链产值将达2000亿元,而目前河源工业总产值也才刚刚突破1500亿元。
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2012年“两黄变一红”,省级牌子被摘掉了。虽然该园区复牌的心情迫切,但依然坚持只引进高科技产业,宁可黄土一片,也不要低端产业,该园区甚至还清理掉5家低效能企业。正因坚持高门槛,该园区2013年迎来转机,他们采取产业链招商,珠三角21家空气能企业“抱团”入驻,该园区也于当年8月成功复牌,并在当年全省考核中跃居首位。
南方日报记者 顾大炜 甘超强
通讯员 张松新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钟啸 曹斯 黄颖川 辛均庆 赵琦玉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王辉 张由琼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